5月11日,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能源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工程师向柳做客2023年第三期“电力之光大讲堂”,作题为《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讲座。讲座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生动地从气候变化意味着什么?全球低碳转型将向何方?中国碳中和之路怎么走?这三个方面展开讲解,旨在促进低碳转型,共同保护气候环境。
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是不争的事实。从全球来看,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1℃;最近20年(2002—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01℃。在中国,195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0.15℃/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气候变化已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球变暖已造成北极海冰面积减少、远北冻土层开始融化、亚马逊丛林干旱等现象。由于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属于长寿命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较长,即使人类停止温室气体排放,历史累计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也将持续数个世纪。因此,气候治理迫在眉睫。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有两大策略。一个是减缓气候变化,指通过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较长时间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以稳定和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速率。另一个是适应气候变化,指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调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统筹兼顾。
围绕责任与义务,目前形成了欧盟和美、日、加、澳、新等发达国家、“77国集团+中国”三大利益集团,三大集团下成立了众多小集团,充分体现了全球气候议程的复杂博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社会先后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推动了全球气候治理。形成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气候治理模式。
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构建。“1+N”政策体系,“1”是指2021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挥统领作用;“N”则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财政金融价格政策、标准计量体系等保障方案。
对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十点认识
通过整体分析后,向柳工程师提出了对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十点认识:
一是碳达峰不是攀高峰,否则将付出更大代价和成本。
二是相比后工业化国家,我国实现碳中和更为艰巨。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左右的过渡期,远低于发达国家40~70年左右的过渡期。
三是不同阶段、不同地区降碳技术路径存在较大差异。
四是结构性源头降碳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路径。能源碳排放2050年将比2030年减少72%,能源结构低碳化贡献率为86%。
五是经济性是原料燃料替代和末端治理的主要障碍。
六是生态碳汇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不确定性较大。
七是碳定价(碳交易、碳税等)是降碳的重要市场工具。
八是应对气候变化需大量资金投入,当前缺口巨大。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的测算,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介于150万~300万亿元。
九是应对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就业新的增长点。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
十是应对气候变化,机遇与风险并存。人民生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能源安全应先立后破、循序渐进。
电力之光大讲堂”是十堰型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下,为推进科普人才建设、促进科学普及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而精心制作的线上系列科普讲座。自2020年推出讲座以来,已进行广泛传播,深受大家喜爱。
欢迎浏览专题网站,收看更多精彩讲座:http://www.atomiccitytool.com/atomi2020/dlzgdjt/